在国外,乌鳢主要分布在朝鲜的南、北地区。在我国乌鳢的地理分布非常广泛,除西部高原地区外,长江流域至黑龙江流域的广阔地带均有大量分布,此外在云南省和台湾省的部分地区也有少量的分布。
乌鳢属于淡水底栖性的鱼类,通常栖息于水草丛生或淤泥底质的水域中,遍布于江河、湖泊、水库、池塘、水田等水域,对水体中的环境因子具有很强的适应性,尤其对溶氧量、水温以及水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。
乌鳢在0~41℃的水温下都可以生存,16~30℃是乌鳢生长发育繁殖的适温度。当春季水温恢复到8℃以上时,通常会活动于中上层的水体中。
乌鳢的产卵场通常会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:(1)水草丛生的场所,底质通常为淤泥;(2)避风的浅水,静水或水流缓慢的地区。
黑鱼亲鱼放养池的大小应根据每一次繁殖量的多少而定。例如一次能繁殖50~70对,基本上按每10平方米放养1对的原则,则选择0.6~1亩的池塘;如果一次只能繁殖30~40对,则选择0.3~0.6亩的池塘。
乌鳢是低脂食物,肉味鲜美,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,特别适合滋补调养。目前的研究发现乌鳢中脂肪含量较低,养殖中饲料营养水平对乌鳢质量增长率影响为:蛋白质>无机盐>糖类>脂肪,脂肪表现为低。
体色呈灰黑色,体背和头顶色较暗黑,腹部淡白,体侧各有不规则黑色斑块,头侧各有2行黑色斑纹。奇鳍黑白相间的斑点,偶鳍为灰黄色间有不规则斑点。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鳞片,圆鳞,头顶部覆盖有不规则鳞片。侧线平直,在肛门上方有一小曲折,向下移二行鳞片,行于体侧中部,后延至尾部。鳔单室,细长,前端圆形,末端较尖,延至臀鳍基底上方。胃呈囊状,幽门垂2个,粗长,约为肠1/3。肠短双曲,长于体长二分之一。
亲鱼的放养关键是密度、时间和雌雄比例。密度一般按每亩放养100~150公斤,多不超过200公斤。应按亲鱼的规格大小而定,一般在150~250尾。密度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,过高会影响亲鱼的活动空间,过低不容易驯养,特别是亲鱼,这些都会影响亲鱼的性腺发育。时间安排于9月。9月水温在25℃~30℃,从高温逐渐转凉,有利于亲鱼越冬前的培育,摄食比较旺盛。亲鱼通过捕捞、运输,特别是亲鱼到了新的生态环境中,常不会觅食。而9月放养尚可通过两个多月的驯养,使之适应新环境,恢复体质,促进性腺的发育,提高雌鱼的产卵量。黑鱼放养时雌雄比例基本上按1:1混养。这时雌雄比较难以判别,所以只能说基本上放养数要比实际需要量略大一些。黑鱼亲鱼下池前用2%~3%的食盐水消毒或用浓度为30×10^-6的福尔马林溶液药浴10分钟左右,消毒后放入已准备好的亲鱼池。